我們做任何商品投資,第一動作一定是了解該遊戲規則
選擇權再台灣是2003年開始實施的
但是早在1998年,外資就要台灣政府開放選擇權市場了
原因 OP(就是選擇權的簡稱) 在美國已經好幾年的歷史
台灣從期貨開放一直都沒有在進而開放OP
事實上,台灣政府金管會的立場是不希望選擇權在台灣開放的
這點各位要先有認知,原因呢
因為選擇權市場,永遠都是散戶的輸家市場,不可能會贏...
相對的外資法人主力,在選擇權市場永遠都是...賺
好的聽到這別灰心,假設外資能在選擇權市場永遠獲利,我們只要學習他的方法,不就能永遠獲利了嗎
期貨ˋOP全部都是衍生性商品,是跟誰衍生的?就是大盤,所謂的加權指數
外資大戶資本夠大,他們的主戰場永遠都是大盤
期貨ˋOP對他們而言叫做每月提款機
也因為,在全世界少有的期權市場中
台灣是每月結算一次,其他國家大多三個月結算
甚至國外某些期貨是沒有結算的,直接結算日到自動轉倉繼續計價
當初外資在台灣投資,遇到空頭不斷給當時的國民政府施壓
強迫政府一定要開放期貨市場,不開放外資要出走
國民政府不得以只好先開放期貨市場
為什麼外資這麼喜歡期貨,OP開放呢
因為外資最早進來台灣的時候是以控股為目標
台積電200元外資也買跌到60 還是買
外資在控制台灣主要權值的股權,相對的只要能控制一些重要的上市櫃公司股權
就相對的 可以控制大盤要漲還是要跌
如果外資能夠控制大盤要漲要跌,再加上台灣有期貨市場
那不等於就是提款機了
要多要空,反正一個月就要結算一次,都是外資大戶在控制的了
很多人在這環節弄不清楚,為什麼要控制指數,期貨那邊又不是賺多少錢,何必花這麼多錢 去控制大盤呢
兩個原理
一ˋ外資大戶在加權市場要的控制權,不是價差
二ˋ既然股權夠力,可以控制大盤漲跌,如果有期貨市場,剛好又每一個月就結算一次
短時間的崩盤或大漲,都只是股權比例的調整而已
但是期貨市場都是現金在結算的,這種錢永遠賺不完
台積電 200元外資買了1萬張,花了200億
然後他在期貨市場,大量放空200億
快到結算的時候台積電倒貨狂殺不記成本的出貨
大盤會被拖累下跌,期貨自然也會跌
結算的時候,期貨大賺可能賺不多只賺50億
結算完期貨順便再買250億多單
然後台積電 再買回來那1萬張
這樣一來一往就是股權的比例,回覆原狀但是期貨賺了50億
每個月都來一次,2003年到現在外資賺多少走了?
- Jun 18 Sat 2011 23:10
選擇權的由來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